来源:吉林视窗 日期:2016-01-22
原标题: 中国在中东谋求填补真空?听听习近平怎么说
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这是此次出访为数不多的演讲,分量很重。演讲中,他回应了外界普遍关心的几大热点问题,亮出了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鲜明立场。
中国在中东是不是要填补“真空”?“中东之问”如何破解?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持何态度?听听习近平怎么说。
1月19日,习近平抵达利雅得,开始对沙特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1.针对质疑之声,阐释了中国的中东政策:中国做什么,中国不做什么
早前就有外媒质疑,中国与中东国家开展合作,实质上是要填补目前中东地区出现的力量真空。对于此类质疑,习近平的演讲给予有力回击,明确提出中国要做什么,中国不会做什么。
中国要做什么?习近平的定位是五个角色,就是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中国不做什么?习近平的回答是三个“不”。习近平说,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特别是当前,中国正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中东各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与中国谋求更多的互利共赢。对此,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2.破解“中东之问”,习近平给出中国方案:三个办法
在演讲中,习近平提出了一个概念:中东之问。这是从历史和地理的纵深中观察得来的,什么是中东之问?习近平说,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但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这里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去向何处?这就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
对此,习近平提出三点主张,给出破解“中东之问”的中国方案:
第一个办法: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零和思维无法带来持久安全。冲突各方应该开启对话,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推进政治解决上形成聚焦。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当事方、周边国家、地区组织意愿和作用,而非从外部强加解决方案,要为对话保持最大耐心,留出最大空间。
第二个办法: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中东动荡,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只有让青年人在发展中获得生活的尊严,在他们的心中,希望才能跑赢失望,才会自觉拒绝暴力,远离极端思潮和恐怖主义。
第三个办法: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习近平说,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
1月20日,习近平在开罗会见获得“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的友好人士。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3.回应地区热点问题,给出中国态度,更有中国行动:巴勒斯坦问题不应被世界遗忘,叙利亚现状不可持续
巴勒斯坦问题、叙利亚危机是中东地区的焦点问题。对于这两个地区热点,习近平阐释了中国的态度。
谈及巴勒斯坦问题,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不应被边缘化,更不应被世界遗忘。国际社会定分止争,既要推动复谈、落实合约,也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二者缺一不可。
习近平指出,中国坚定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支持建立新的中东问题促和机制,支持阿盟、伊斯兰合作组织为此作出的努力。
谈叙利亚问题,习近平指出,叙利亚现状不可持续,冲突不会有赢家,受苦的是地区人民。解决热点问题,停火是当务之急,政治对话是根本之道,人道主义救援刻不容缓。
而且,对于这两个地区热点,中国不仅有“言”,还有“行”,言行一致。
演讲中,习近平宣布,为改善巴勒斯坦民生,中国决定向巴方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并将为巴勒斯坦太阳能电站建设项目提供支持;中方今年将再向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利比亚、也门人民提供2.3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
网友 | 评论 | 评论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