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视窗,吉林新闻网,吉林门户网站

热门关键词:  as  奥迪 8
热门TAG标签:

音乐类综艺 如何从“造模式”转向“造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17
摘要:在刚结束的暑假,音乐类综艺节目开启了霸屏模式。不论是在卫视播出的《幻乐之城》《中国好声音》《无限歌谣季》《跨界歌王》,还是在网络视频平台播出的《明日之子》《这!就是对唱》《中国新说唱》等,扎堆播出的音乐类综艺节目都让观众目不暇接。

在刚结束的暑假,音乐类综艺节目开启了霸屏模式。不论是在卫视播出的《幻乐之城》《中国好声音》《无限歌谣季》《跨界歌王》,还是在网络视频平台播出的《明日之子》《这!就是对唱》《中国新说唱》等,扎堆播出的音乐类综艺节目都让观众目不暇接。蜂拥而至的音乐类综艺节目除了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外,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音乐综艺节目未来的思考。

《中国好声音》这类综N代音乐节目略显疲态,《跨界歌王》这类跨界音乐节目让人感觉“醉翁之意不在酒”,《明日之子》等网络音乐类综艺节目虽赢得了年轻人的心,但并不能让多数年龄段的观众买账……音乐类综艺节目究竟该如何突围?《幻乐之城》这类突破音乐节目原有形态的综艺节目,是否能让观众真正感受到音乐之美?这类新的节目模式,又能流行多长时间?

套路多凸显原创弱

在今年暑期新推出的几档音乐综艺节目中,《幻乐之城》备受瞩目。每期节目中,4位演唱人分别与4位导演组成“幻乐拍档”,用32天的时间,创作出一部时长8分钟左右的“音乐+电影”作品。节目现场直播时,这部作品则利用电影长镜头的表现形式,不喊停、不剪辑地呈现。“音乐+电影”的节目模式在呈现出音乐与电影双重质感的同时,也为国内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经验。在电视人何天平看来,“随着观众对综艺节目质量要求的提高,节目制作除了对音乐类综艺节目本身内容及形式的考究外,还需要对观众群体进行深入地洞察,从而制作出优质的、符合大众审美的音乐综艺”。

音乐节目是最早的综艺类型之一,也是大众接受度最高的类型。它的受众最广泛,因此一直在综艺领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好声音》自2012年播出以来,至今已经走过7个年头。最初购于国外的模式,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好声音》似乎已成为国产音乐节目的套路。这类传统的“综N代”音乐节目不在少数,但其目前的发展主要受限于难以突破的节目形式以及有限的音乐资源。然而今年夏天,《这!就是对唱》《潮音战纪》这两档新的音乐节目,似乎都希望打破原有的套路,在音乐表现上寻找新的亮点,一档主打男女对唱,一档侧重潮流音乐风格。然而,由于环节设置、后期剪辑上的不足,节目看点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在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朱传欣看来:“音乐类综艺的发展不能依靠套路,不能只看颜值,最重要的还是对节目原创力的挖掘,对音乐本身的尊崇。”

歌声应回归音乐本质

《幻乐之城》虽好评如潮,口碑一路攀升,但收视并不尽如人意。没有太多流量支撑,观众似乎对“音乐综艺+MV”这种“高冷”的模式不太感兴趣。似乎观众更在乎的是选手的颜值,而非声音的魅力;更在乎的是明星的流量,而非实力的强弱。“正是当下部分观众审美的偏差,才导致一些音乐节目创作者试图取悦观众,而忽略了音乐节目最该保留的音乐本质的内容和精髓。”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告诉记者。

音乐类综艺全靠颜值撑场面,不靠声音和音乐创作能力比高下。这样的现状折射出的也是当下中国乐坛产业疲软、原创乏力的窘境。知名音乐人李健曾表示:“中国不缺‘好声音’而缺‘好作品’。”尽管每年的新歌出产量不低,但能形成广泛影响力、具有高传唱度的精品力作却不多。受当下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流水线式的音乐作品乃至艺术价值匮乏的神曲越来越多。朱传欣对记者说:“生产能力不足,成为当前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开始将日韩欧美音乐当作自己音乐审美的主要选择时,就意味着华语乐坛面临着不小的危机。可见,如果缺乏新的音乐风格、作品和创作者为华语乐坛输送新鲜血液,不管是音乐综艺节目还是音乐产业自身的发展,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音乐综艺节目的制作者如果能及时调整思路,把关注点从‘造模式’转向‘造曲’,不再一门心思地为话题服务,而将精力更多地花在为音乐本身服务上,致力于扶持原创、构建健康音乐生态上,或可为音乐综艺节目乃至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文化产业评论人赵荣进认为,“如《幻乐之城》一样的原创节目模式确实值得肯定,但也要把握好形式与音乐本体间的平衡,才能自称为一档音乐节目。”

一个有生命力的音乐生态系统才能和音乐类综艺节目互相滋养。从这个暑期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来看,大众类音乐综艺节目发展遭遇瓶颈期,而垂直化小众音乐综艺节目模式仍需不断优化调整。早期的音乐选秀模式向更加强调沉浸式、互动化的“音乐+节目”模式转变;互联网平台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更是走向了从选个人到选团体的怪圈。“音乐类综艺节目不论怎么变化,始终不能变的是好听的音乐、吸引人的节目模式以及能引发情感共鸣的——这才是音乐类综艺节目得以制胜的必备要素。”何天平对记者说。

制作方需留出足够再生期

“审美疲劳”是当下综艺节目同质化给观众带来的第一感觉。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选秀节目火了就争相制作选秀节目、明星生存体验节目火了就一哄而上制作明星生存体验节目,盲目跟风会导致高度雷同带来的市场疲软。这一预言正在得到印证。

新节目经验不足,老节目后继乏力,《中国好声音》本季新增导师点歌和点名比拼等环节,赛制上更加激烈,但选手整体水平下降,成为制约节目的最大瓶颈;《跨界歌王》将聚焦点放在演艺明星跨界唱歌这件事情上,连某明星“跑调”都被评委夸为有特点;《中国新说唱》用冗长的“真人秀”环节弱化了舞台表演……对于音乐节目来说,最核心的永远是音乐表演的品质。然而,纵观暑期的各档音乐综艺,并没有产生足够突出、让人过目不忘的新人和表演。再加上不少节目环节设置粗糙、节目剪辑拖沓,难以激发选手的潜能。

制片人王弦认为:“与其说现在音乐类综艺节目游戏化,不如说音乐类节目逐渐边缘化,甚至它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类真人秀,只是跟音乐相关的节目而已。”况且,当下的一些音乐类节目少有原创,要么花钱购买国外版权,要么一味跟风模仿,形式单一雷同,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节目中的价值观念,值得商榷。

不过,在扎堆的音乐类节目中,人们还是看到了在努力突破套路的新变化。《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让人们在音乐中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结合的模样;《中国好声音》用激烈的赛制,多次呈现了选手“未转身,直接下场”的局面,节目中导师和学员的交流仅仅存在于实力和欣赏的链条之上,努力在视听观感和音乐专业性上寻求探索……

乐正传媒副总裁彭侃认为:“目前几档音乐原创节目的出现,也让观众看到了电视人在不断探索的态度,但原创类音乐综艺仍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解决大众关注度不够、商业价值不高等问题。”在彭侃看来,选手资源被过度挖掘的当下,不论是音乐形式还是节目环节都难以推陈出新,各大制作方恐怕更需要的是先停下脚步,给各个环节都留出沉淀空间与足够的再生期,才能期待下一波兼具音乐性、娱乐性的新综艺的到来。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