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贫困户家的“门前照”火了,就是下面这张:“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不要再来打扰了”。据岛叔了解,照片背后,当日上门的扶贫干部其实是自掏腰包,买了一壶油、一袋米,“私车公用”翻山越岭来走访,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保姆式”扶贫,顾名思义,就是事事躬亲,为贫困群众提供的帮助太多、太全了,却反而让贫困群众有了“不劳而获”的机会,陷入“等、要、靠”的泥沼,其核心是群众工作的错位,“要什么给什么”,不问长远、不顾主动,“保姆式”帮扶倒成了缺了贫困群众参演的“独角戏”,念“歪”了脱贫经,扶贫效能势必在远离感恩之外大打折扣。 扶贫本是好事儿,也是现在在做的大事儿。但为什么会出现吃“闭门羹”这样黑色幽默的场景?在当前扶贫攻坚日益推进、实现全面小康“倒数计时”之下,“保姆式”扶贫显然已行不通。不仅事倍功半,往往还好心办不成好事,保姆式扶贫的“毛毛雨”下着下着,人们自然产生了麻木感,再接着就是感受不到。“保姆式”扶贫,一方面,年年“输血”,不仅没有让贫困户强身健体,反而使一批人产生依赖思想。另一方面,“保姆式”扶贫让一些干部只注重短期效应,“授人以鱼的多,授人以渔的少”。驻村工作队“大包大揽”,事实上形成了新形式的“输血式帮扶”,这不利于农村地区的长期发展。 事实上,“保姆式”扶贫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地方干部乐此不疲伪造“脱贫”假象,从工作方法上看,干部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从贫困户接受程度看,易于推行。给了东西就是脱贫了,结果却是精准扶贫的“拦路虎”,最终竹篮打水空欢喜。 扶贫之本在于扶志。“保姆式”扶贫歪风当刹,就要变“受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要治“穷病”,先找“病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才能挖断“穷根”,摘掉“穷帽”。没有产业支撑,脱贫致富就是句空话。消除贫困,必须抓好产业,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授人以渔”才是精准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根治“保姆式”扶贫,需要“授人以渔”。不能只靠“输血”,等靠要,光“输血”输不来真富裕,等靠要,要不来真发展,只有领导干部精心帮扶,不落一人,坚决杜绝数字扶贫带动人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才能使广大贫困户摘掉“穷帽”,奔向小康。 |